每周大师金言
当你能够做到,
忘记你的过去,看重你的现在,
乐观你的未来时,
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
当你已经明白,
成功不会显赫你,失败不会击垮你,
平淡不会淹没你时,
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当你修炼到,
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
专注于自身的责任,
而不是热衷追求功名利禄时,
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年轻时要看远。
看远才能揽物于胸,
只看眼前美景,难见山外山。
一叶障目,不利开阔眼界;
固步自封,也不利前途发展。
中年时要看透。
看透名利,看透得失,
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让自己沉淀下来,
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
能放得下过去,也能看得见未来。
年老时要看淡。
看淡不是不求进取,
也不是无所作为,没有追求,
而是心境平和、宁静、安祥,
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
在生命的每个阶段,
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迎接生命的体验。
无论年过古稀,亦或年芳二八,
只要胸怀赤子之心,
生命皆有欢乐,处处皆有诗意。
观念指引分享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
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
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
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
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
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
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
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
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启示:
孔子是一个智者,
面对两个孩子的对辩论,
他没有轻视,仔细倾听后,
认为他们说的都十分有道理,
所以没有轻易判断谁对谁错。
尊重来源于内心的修养,
我们的判断来源于议论是否正确,
而不是“看人下菜碟”。
我们应该尊重所有有道理的论述,
尊重他人,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每周跟学静修
1. 侈而无节,则不可赡。
译:侈:奢侈,浪费。赡:富足。奢侈而毫无节制,这样就不可能变得宽裕。
2.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译:羽毛虽然十分轻盈,但是如果积攒多的话,也能够将船压沉。许多不重的东西,也可能将车轴压断,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积聚起来,也足以置人于死地。
3.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译:能够镇守国家,抚慰百姓,提供军械粮草,保证运输的粮道不被阻断,在这一点上,我是不如萧何的。
不管是儒、释、还是道,
它们的存在,
都在指引我们进入开悟的状态。
开悟的关键在于破除“我执”。
绝大多数人,
一生都活在自己的短见和偏见里。
只有突破“认知牢笼”,
才有可能进入开悟的境界。
生容易,活容易,
生活不容易,活得通透自在,
需要岁月的磨练。
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积淀,
达到“开悟”的境界,
可以通过这三种迹象来判断。
第一是:勤于学习,格局开阔。
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
一个人若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学习,
那就成了胡思乱想,想得越多,
苦恼和困惑也会越多。
绝大部分人,不是生而知道,
而是需要经过后天的教化和熏陶,
才能知书达理、知道知义。
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
就是人有文字,
可以记载、传教、发扬,
而动物身上体现的,
更多的本能、进化、生存。
一个人如果没有读书学习,
一切都是按照本能来做人做事,
其实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看书与不看书,学习与不学习,
完全是不同的人生。
读书破万卷,头脑如有神助。
只要翻开书页,
就跟古今伟人在同一个朋友圈,
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是:勤于思考,自我进化。
人类的很多灵感和发明,
都是人们在发呆,
或者空想的时候产生的。
比如说,有人看见鸟儿在天空飞翔,
于是开始发明创造飞行器、飞机;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等等。
在有的时候,
人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
因为知识难以创新,
但是想象力可以,
而创新就能够给人类社会,
带来巨大发展与进步。
第三是:行动第一,说话第二。
孔子说,讷于言,敏于行。
可见,少说话,多做事,
是一个人必备的修养。
好的结果,
往往是通过努力来获得,
而非唇齿之间的争辩。
不仅如此,少说多做,
对我们内心的影响也很深远。
有时候,并不是爱说话,
而是心浮气躁,
不能把想法落实到行动上。
这个时候,任何的讨论,
都只会让自己的想法,
变得更加模糊。
只有平心静气地去做事,
那些焦虑,不安,
才会慢慢的统统消失。
生活像是一本书,
而你就是它的作者,
你决定了它的情节和步调,
而且你,只有你,
在一页一页地翻着它。
如果总是经常沉迷于,
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那成功将永远与你无缘。
只要行动起来,前方的一切困难,
其实都只是纸老虎。
敢拼敢做,不惧困难,
轰轰烈烈地干一场,
不论成败,只要经历,
都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世间所有的事情,
归根结底都要落脚于,
“学、思、行”这三个层面。
一个已经“开悟”的人,
会致力学习,吸收智慧的养分;
会反思自身,成就更好的自己;
会落实行动,摒弃口头的大话。
这才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
峰华祝各位朋友快乐每一天 !
202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