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风水学博士诞生暨全球风水膜拜趋势,中国风水师加油!

 

 

 

        很多人认为只有我们中国人讲风水,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风水已经全面“入侵”到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中,正在迅速的和他们的建筑居家文化相融合。在当下,我们国人还在对风水不相信或半遮半掩时,西方已经将风水孔子文化作为一门科学,广泛地引入到了他们的教育体系之中。

 

        台湾《风水有关系》节目热播,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看下,用事实来告诉你风水有关系。

 

        俄罗斯人对风水到了痴迷的地步。在俄罗斯,凡是有卖书的地方就有介绍中国风水的书。在莫斯科最大的百货商店“古姆”商场,这里竟有十几个版本论述中国风水的书:有装潢精致的大厚本,也有简朴的小薄册;有概括论述风水的,也有分类论述的。书中除了文字,还有许多图解,描述非常详细。俄语的“风水”就是中国风水的音译,它是俄罗斯现在最流行的外来词汇之一。俄罗斯的电视台,每周都有介绍中国风水的节目。一次,主持人问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俄罗斯妇女:“你是否相信风水?为什么?你是怎么做的?”这位女士说:“我很信风水,因为我觉得有道理,特别是在我按照风水的原则去做之后。”“你做了什么?”主持人问。“我每个星期日夜里1点钟准时将我家里的柜橱挪动一次地方,虽然我丈夫厌倦了我这么做,可是我一直坚持着。”该女士满脸严肃认地说, 现场一片笑声。也许大多数俄罗斯人并不像这位妇女一样有点“走火入魔”,但她的话至少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俄罗斯人对风水的痴迷程度。

 

 

 

        现在,一些中国风水用品也备受俄罗斯人欢迎,有人结婚生子,都专门到这些店来买一些用品,以求吉祥如意。他们认为,中国是风水的发源地,家里挂上或摆上来自中国的吉祥物,一定能驱散邪气,求得幸福、平安。

 

        德国有上百家风水协会。自80年代开始,在德国,专业研究和推广风水学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慕尼黑、柏林、科隆等城市,随之出现的,还有一批手持罗盘,金发碧眼的风水大师。勒斯伯格是一位德国风水大师,具有经济学和社会教育学双学位的他,他自90年代初,就对风水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学习,于1996年在波恩成立了自己的风水中心,提供风水服务,并与其他德国风水同行一起创建了风水占卜职业联合会。截止目前为止,德国的各类风水协会已经多达上百个,德国的书店里充斥着有关风水的专门书籍,风水热在德国的持续升温,促成了德国在1996年还专门举办了国际风水论坛。该论坛成员由德国医生、建筑师、室内装饰师、土木工程师、商人和经理等不同行业的人士组成,他们对风水的作用深信不疑,并努力在日常工作中将其付诸实施。该风水论坛主席洛塔·拜尔这样看待风水的作用:“不管信还是不信,风水都能发生作用。比如,在公司里,除了董事会的人,雇员们并不知道公司勘测了风水,但调了风水后,公司生病的人确实明显减少了,生产力提高了。”

 

 

 

 

        德国《汉堡日报》的记者海德尔这样描写道:“在汉堡市中心热闹的办公大楼里,你再也找不到有锐利箭头型的墙角、桌角,因为中国风水学认为,在办公室里有这么锐利的尖角会破坏室内的和谐环境,会使生意失败,因而目前在德国的一些公司,代替的是磨得圆圆的桌角和墙角,一些家具商也都按此进行改革。”

 

 

 

        风水进入美国社会主流。目前,美国已有17所大学开设易经风水学等专业课程,至少有十二所“风水”专业学校,提供长达一年的课程,美国的建筑设计院或室内设计学院,都会提供资金给风水学校。每逢周末,无论是内陆的小镇还是沿海的都市,成群的听众会拥入教室,听过“风水”课程的听众不可计数。从风水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是越来越多,从1995年办校以来,佛罗里达州毕业的学生已万余人,加州的风水学校毕业的约750人,毕业的学生开业看风水,一般家庭的咨询收费350到500元,公司企业咨询一次收费700到1500元。美国的新闻媒体也热衷于报导“风水”题材,洛杉矶有一位开发商,请风水专家为他的豪华公寓看风水,并邀请电视台作现场报导,就连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公司,也曾因业绩下滑,邀请香港的风水名家李居明为他们的总部勘测风水;波士顿的出版商出版的“风水指南”一书,一直是畅销书,该出版社至少推出十五种新的风水书;美国网络上已有一百二十五种风水书,“风水”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开始进入了美国社会的主流。

 

        风水在法国很有吸引力。在法国,民间最流行的中国文化就是风水与生辰八字等内容,有不少法文书籍都在介绍风水。尽管官方没有推动过风水这样的内容,但风水在法国很有吸引力,法国人把它看成是中国文化遗产之一。而各种中国文化遗产在西方的影响正在扩大,很多情况是国人想像不到的,如现在有不少法国人拼命地研究中国针灸,甚至有人把中国传统的穴位理论,硬说成是自己的研究成果。

 

        英国人驾车信中国风水。在英国,对中国风水研究较多的是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他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不无溢美之词。李约瑟对中国风水有过较深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还对中国风水的景观特色作过评价。

 

        另据英国《独立报》报道,东方古老的风水术竟然成为英国驾车者的护身符。中国古代风水术研究者、英国风水协会主席坎奇鲍尔为驾车族们提出了一些小建议:车主们在停放汽车时应该车头冲外,这样可以保持心情平静;汽车里不要放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它会吸走司机的生命力;保持车窗清洁,这样“气”就会从外面进入车内;在车里撒一点海盐,它们可以吸收乘客的负面能量;在汽车后视镜上系一条蓝色小丝带,蓝色代表“水”,这样驾车人就会头脑清楚等等一系列知识,受到了英国人的推崇。

 

 

 

        中国风水在东南亚广泛传播。自古以来,东南亚地区就受到汉唐文化的影响。这些国家的风水学,主要是漂泊异乡的华人传播过去的。

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华裔后代,他们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和风水学。他们把这些优秀的古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对建设社会精神文明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新加坡学者伊长林·李普在《风水术》一书中说:“风水是中国闻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现象,风水术乃古建筑理论之精华。”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一样,也是华裔把风水传播过去的。不过,马来西亚的华人较少,并且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风水的影响相对新加坡较弱。

 

        在韩国,风水的信仰一直都是很浓厚的,全社会有90%的人相信风水,国家对风水研究更加重视,国立机构中研究风水的现象很是普遍,这是韩国的一大特色。国立汉城大学就开设有风水理论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科目来学习,这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近年来,风水著作不断出版,如日本村山智顺著的《朝鲜的风水》一书在韩国出版,售价高达300多元一本,已销售了10000多册。懂风水的人在韩国社会最受尊重,他们已经形成一种传统。

 

        80年代,日本形成了研究中国风水热,日本的经济发展很快,开始认为是儒家思想在起作用,现在考虑到是风水在起重要作用。1989年日本成立“风水研究者学会”,把风水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思想越来越浓厚,要想把在风水研究中落后于欧美的现状改变过来,要在风水研究上理所当然地东方压倒西方。日本有2200所大学,其中110所大学都正式开有风水班,在日本,从文化角度作风水研究的人不少,并有不少专著出版。

 

        玄学文化发现风水在国外大行其道,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在我国,大多数人则认为风水是一种迷信。自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一直崇拜西方的科技,并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但现在连我们的“老师”都回归到风水——它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已经将风水和孔子文化作为一门科学,广泛地引入到了他们的教育体系之中。而我们却在质疑,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吗?但中国社会名流和发达富贵的人都在一直默默使用。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欧美等国学者也对建筑风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学者都相继对此作了专题研究,一些风水方面的专刊也在国外大行其道。1994年9月,《纽约时报》几乎以一个整版篇幅报导了我国建筑风水在美国当今建筑设计中所占有的分量。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学的发展,国际上又从新角度审视建筑风水与家居环境所具的科学性,建筑风水这门古老学科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东南亚,许多中国式寺庙的建造都明显受到风水学的影响;许多宾馆、高层建筑都是按照当地华侨风水师的意见设计的。德国兴起了生物住宅热,房屋采用土木结构;生物住宅的选择标准就是中国古建筑风水。美国人原本不信风水之说,20世纪80年代末,宇宙气场养生学开始在美国流行;一些政要、富翁和明星在买房时都要咨询风水师;目前,美国有17所大学开设了易经、风水等课程;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风水学博士学位,被韩国人尹宏基从美国取得。

 

 

美国风水学博士证书



  10多年前北大于希贤教授应邀去英国大使馆讲中国文化,去了才知道使馆召集了驻京的38个国家大使来听讲,"英国大使点题要听的就是中国的风水文化。"



  2002年3月8-10日第一届世界经典风水大会在德国科隆召开。一位居住在科隆附近从事风水研究已经18年的德国风水专家表示,他的工作就是"替房子针灸"。韩国于2004年8月正式宣布了迁都计划;多年来,韩国政府一直在为迁都做准备,迄今已经雇请了400名风水师,希望他们为新首都、包括为建筑总统府寻找最理想的地点。与中医药相比,澳洲人似乎更相信八卦风水。在英语里,"阴阳"和"风水"的写法就是汉语拼音原样;"阴阳"一词在欧洲许多大城市的书店里经常出现,通常是被印在名为《Yijing》(易经)一书的封面上。Fengshui(风水)学在欧洲更是风行。葡萄牙的建筑工程师手中握有一本厚厚的英文版中国《风水》书。



  西方人崇尚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从饮食、服装,到中国功夫、中国建筑,如今建筑风水也颇受青睐,但这并非对中国文化盲目崇拜。建筑风水虽然充满迷信色彩,但它具有我国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地理生态、景观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含人如何顺应自然的论述,这正是其流传国外的真正原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对待建筑风水应有的根本态度。



  西方工业的高度发展,"征服自然"的无节制欲望膨胀,人类与自然相互对立,从而演变成20世纪下半叶以来谈虎色变的一系列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在反省过程中,学者们感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开始有学者瞩目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论哲学思想,并因此"发现"了风水思想价值,遂掀起了风水研究热,希望在既有环境规划和设计思想中,引入风水理论和方法,给后工业化社会以新活力,在这方面美国人走在领先的位置。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史密森夫妇为首的青年建筑师就认为只考虑人的接触是不够的,必须是"人+自然+人对自然的观念"。196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克哈格教授出版了《结合自然的设计》一书,书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风景是由生态决定的,自然万物均处于相互关联之中,主张从整体有机角度去考虑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建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观点,成为生态建筑学产生的基石,对整个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建筑生态学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只是系统中为满足人某种需要而属于人的部分,它必须跟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一环,依生态规律行事,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筑风水讲究选择优良建筑环境,适应自然,使人和建筑、环境密切融合。从这种意义上,建筑生态学与中国风水思想具有一致的步调。



  1984年,托德夫妇《生态学设计基础》一书出版。作者引述1982年《纽约太阳村会议》上孙保罗报告说:风水世界观源于对天地仰观俯察,它是一种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方法,使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其聚居处拥有平实的生活。托德夫妇在书中详细指出了风水与现代太阳能建筑、覆土建筑及地下建筑等生态学建筑形式的种种相同性,然后结论说风水确实含有深邃的智慧,使之完全成了对大自然谦卑、恭顺行为的指南。

  总之,建筑风水重新兴起是人们对全球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反省的必然结果,其结果是必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这与中国建筑风水"天地人合一"整体论思想相一致,在新条件下重新焕发出生机。所以对建筑风水认识,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要剔除封建迷信的污垢,采用"扬弃"的方法,使其合理的内在成分古为今用,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