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起个好名字 看中国画大家取名逸闻


 
中国的姓名文化源远流长,大有来头。有句俗话:“不怕生坏命,就怕取坏名。”这也不难理解,连祖宗的《说文解字》都如此告知:“名,命也。”当然,这里想说的是姓之后的名与字。曾几何时,我在阅览中国美术史之际,特别是颇为喜读的近现代部分,读着读着就对中国画大家们的取名之“道”产生了兴趣,既有几分好奇,又有几分文气。诸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李苦禅、李可染、黄胄如此等等一大串,不胜枚举。就想,这些中国画家怎么这么会取名啊?艺术家就是艺术家,真是不一般,连取个笔名都不落俗套。
 
随着了解多之后,不难发现,老前辈们特别讲究取名不是如何让人好记,而是有其来龙去脉与说法的。这些极富个性的名与字,背后承载着艺术家各自的人生轨迹,或理想志向,或个体品格,无不有其励志、修身之意。不论是艺术家的师辈取之也好,抑或是艺术家个人有感而来也罢,都在表明名与字始终不分离的坚守之心,为艺为人尽在其中。

 
这里不妨走进中国画家们的取名之“道”,或许会让我们更能明白其中三昧。例如齐白石,原名齐纯芝,字渭清,号频生。年至27 岁之时才转向学画,投靠胡沁园、陈少番两夫子门下,其师为之取名为璜,号白石山人。“白石”二字则因为家乡有叫“白石铺”的地方。后来,鉴于乡居百姓们都把“山人”省去,直呼“白石”。齐白石渐渐地也就顺成众意,改用“齐白石”三字。“白石”其寓意不外乎表明主人的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所污。同时,“白石”也传达给人一种如磐石一样坚忍不拔。再者,黄宾虹这一行世名字也是有其来历的。“黄宾虹”并不是黄宾虹的原名,大师初名懋质。读书时改名黄质,字朴存。后因其所居之地的潭渡村有一滨虹亭,故园情深,遂取号滨虹,颜其居为“宾虹草堂”。中年后却以号行世。
 
不得不说的是,作为中国画家们的父辈,为其子辈取名,体现更多的是富贵吉祥、健康长寿的心愿。就拿徐悲鸿为例。他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乡间画师,并没有取“悲鸿”两字,而是为他取名寿康,其寓意不言而喻,希望作为长子的徐悲鸿一生健康长寿,但从小随父出乡卖艺的徐悲鸿过早就体验人世间的疾苦冷暖。就在18 岁之际,徐悲鸿的第一任妻子(逼婚的结果)为徐家添丁,不消说,当了爷爷的徐达章照例为孙子取名,取为“吉生”,寓意与寿康差不多。相反,徐悲鸿非但不买父亲的账,除了想为自己的儿子改名为“劫生”,表明这个孩子是在劫难中所生,饱含人间心酸,甚至也把父亲为自己取的“寿康”改为“悲鸿”。“鸿”是表示自己的人生志向,不甘小就,像大鹏一样翱翔万里;“悲”则是寄予自己对这一苦难时代发出“悲天悯人”的情怀。从徐悲鸿一生来看,“悲鸿”可谓确切。对于“徐悲鸿”的取名,我曾在一本姓名学的书上得知,“悲”字过于给人消极之感,是取名之大忌。同样,犯了这个忌讳的中国画家,书中提及的还有“江寒汀”,他是现代画史上有名的“花鸟四大名旦”之一。结果是,这两位中国画家的命数不过六十,徐悲鸿五十八,江寒汀就六十。
 
其实,这里我更好奇的是,徐悲鸿也不是完全不迷信。因为《蒋碧微回忆录》曾提及一点,1935 年徐悲鸿之所以选择离开南京,远去广西,是听信了算命先生的话,其告诉徐悲鸿,南京马上有血光之灾。果不其然,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紧接着是南京大屠杀。反而就在取名上丝毫没有作出改变,想必是其经历的苦难实在太多,无法忘却之故。这也鲜明地体现徐悲鸿一生所持的“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人生信条。
 
相反,处于同时代的林风眠却是高寿,九十二岁辞世,但也实属不易。曾经的林风眠,呕心沥血般的致力于国内美术教育,后来却遭到排挤。从此,他就索性专心从事自己的彩墨艺术创作。其取名颇费周折,初字绍勤,上学时取凤眠。这两字可见林之父母的良苦用心。后来,林风眠出国留学时又改为林蜂鸣,希望像只蜜蜂一样辛勤追求艺术,再后到了法国枫丹白露之时,想到“依风而眠”四字,于是改取“风眠”作为最终的名字。类似这样的取名,诸如如吴作人、潘天寿、吴湖帆、谢稚柳、陈大羽、许麟庐等无不是如此。从中可以探讨出,真正的美术家一生追求中极其需要如同名字寄予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为艺术献身的勇气。这样的例证多得举不胜举。这些中国画大家取名之“道”,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的放矢。各自的取名背后都是一部说不完的故事,或许,大家听我这么一说,再去阅读中国画史、中国画家的时候,就不再是那么枯燥无味,而是意味无穷,品之又品,多一个方面的了解,也就多一份了解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