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为什么将公司取名为“长江“?

 
 

 

作者:华商韬略丨华商名人堂 华商君

 

1950年1月1日,已打工将近8个年头的李嘉诚,拿出所有积蓄,又找舅舅庄静庵借了些钱,用总共约6500美金做本钱,在香港西环创立了一个小小的工厂,也是他自己的工厂——“长江塑料厂”。

 

开业当天,21岁的李嘉诚自信满满地对着20多名员工演讲:“我们公司虽小,但我懂得这一行,人家懂的,我们懂更多,我们懂的,人家未必懂。一步一步,我们一定会扩大,会一路变好,你们的收入,也会一路变好!”

 

将公司取名长江,是李嘉诚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这既是他对自己的勉励:要让事业像长江一样波澜壮阔,浩荡不息,一往直前;也是他对自己的警惕,做人要虚怀若谷,像长江一样胸怀广阔,汇聚百川的力量。

 

此后,世人看到的李嘉诚始终遵循着这一原则,低调、谦逊,周到地照顾着自己所接触的每个人。

 

一个例子是:内地富豪与香港财团的财富还有很大差距的多年前,一批内地企业家集体拜访前辈、偶像李嘉诚。李嘉诚特意在前一天给每位到访者发一张请柬,第二天亲自到电梯迎接,与每一位来客握手、合影。宴会期间,他更细心考虑到中国人的座次习惯,以抓阄选号来安排来客的座位,避免出现不快。宴毕,李嘉诚亲自送众人到电梯口并与他们一一握手告别,令众人十分感动,回来争相流传,成为美谈。

 

 

不过,低调、谦逊并不是李嘉诚的本性,争强好胜才是他的本性。日本统治香港时,街上行人少,十二三岁的李嘉诚,只要看到行人就想超越,养成后来走路比人快的习惯,他说:“这是我好胜习惯使然”。而即使到今天,也依然有人形容李嘉诚走路都是带着风声的,干净利落,雷厉风行,强者风范。

 

但李嘉诚意识到争强好胜会让自己失去朋友,也给公司的发展带来麻烦,因而一直刻意地修炼着自己,战胜自己的与人争强的“好胜心”,要求自己与大家打成一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公司取名长江,也有这个意思:如果容不下小支流,没有小支流的汇聚,怎么会有长江的浩荡?

 

而在创业之前,李嘉诚也已经有过“克制”自己,战胜自己“好胜”的胜利。

 

当年,在工厂做推销员期间,老板为鼓励工厂的推销员做好业绩,出台了很诱人的奖励制度。还特别设定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配套相当高额的奖励。最终,李嘉诚超额完成了这个任务:他的业绩是全厂7位推销员中的绝对第一,比第二名高出7倍,也超过其他6个人的总和。

 

 

这样好的业绩让老板欢喜,也让老板心忧,如果要按当初的制度兑现,李嘉诚领到的奖金比总经理还要多,这让老板心疼,也让大家不舒服。年轻的李嘉诚很快在察言观色中明晓了其中的关系。他主动来到老板办公室,请老板不用执行原来那个制度,只要按照第二名的给他分红就行。

 

1年后,深得上下欢迎的李嘉诚,被提升为公司总经理。若干年后,谈到做人的忌讳,李嘉诚总是强调,第一,不要得罪人;第二,不要招人妒忌。“最要紧的,是不要得罪人。”

 

近期在接受彭博社专访时,李嘉诚再次提到“长江”的寓意。

 

“长江怎么会成为长江呢?就是水在推动着向前走,所以我做生意,22岁时,我表现得很谦虚,但内里我很高傲,这样不好。所以我自己命名自己企业长江。”李嘉诚说,他希望做到像长江这么大的水量,因此“一定要谦虚,接受其他水来。”

 

将公司取名长江的李嘉诚,也为长江的保护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在长江沿线投资,支持经济发展,还赞助支持不少生态保护基金,用于保护长江。1998年特大洪灾期间,李嘉诚第一时间以私人名义向长江灾区捐献了5000万港元。